第2章 序——淺談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作品:《洪荒血與魂

    自序

    ——淺談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記得曾經行走在內蒙的大草原上,仰望着「夕陽西下、夜色漸深、繁星點點、星漢燦爛」的美景,我不禁聯想起了如銀河般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這是一個綿延了五千年的文明,歷經風雨,卻始終未曾斷絕……

    如果問,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夠如此連綿不絕,也許很多人會有「地緣說」、「歷史說」等等表述,但我卻始終堅定地認為,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絕,絕不是僅僅依靠這些「外物」,而是依靠這幾千年來深深植根於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內核」!

    那麼,究竟什麼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還記得年少時曾讀到劉亞洲將軍的一篇文章,裏面說:「先秦時代的中國人,就像朝氣蓬勃的青年,有活力、有血性;到了唐宋,便成為了中年人,雖成熟穩健,但也少了些許拼搏的精神;到了明清,便已然是頹頹老者,固步自封、暮氣沉淪了……」。

    劉亞洲將軍說得很對,對一個民族精神內核的形成,其實遠遠在民族形成之初就已經確定了,正如朱熹在《觀書有感》中所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也必然要從這個民族的發源之初去細細尋找,在那些上古的故事中去慢慢追溯,在那些民族即將逝去的「記憶」中去認真找尋……

    於是,我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廣泛地涉獵有關上古時代的歷史文獻:《史記》《尚書》《竹書紀年》《晉乘搜略》《山海經》等等……從炎黃時期的阪泉大戰、涿鹿之戰,到顓頊時期的征戰共工、怒撞不周山,再到帝嚳時期的北卻犬戎、南殲共工,再沿着堯舜禹三朝的歷史足跡踽踽獨行,漸漸地,我明白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究竟在何處……

    也正是在「頓悟」之後,我的內心萌生了一個想法:我想用通讀性最強的小說作為載體,把上古時期,華夏先祖們的故事記錄傳承下來,用以告訴後輩的我們,牢記我們先祖那經久不衰的「精神內核」!

    我曾收錄金一南老師的一本簽名書,上面寫着:「做難事必有所得!」其實回頭想想,中華民族的起源也是如此,正是民族的形成之初的一次次的困難,才真正鑄就重塑了今天的中國人!進而形成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內核」。而在這序里,我也只能簡單地說說這「精神內核」的組成,至於其中深刻的內涵和具體的細節,我想還是需要各位讀者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細細地品味:

    一、力量

    上古時期,在神州大地上曾居住着繁星點點般地氏族、部落:烈山氏、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等等……

    但隨着時間的流逝,他們基本上形成了四大區域的氏族群:北方的氏族主要以漠北地區的犬戎和燕遼一帶的北灃為代表;南方的氏族主要以長江中游的百越、三苗為代表;東方的氏族主要以華東地區的九黎[即蚩尤氏族]為代表;而中原氏族主要以神農氏[發源地在今山西]和軒轅氏[發源地在今陝西]為代表。而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我們奉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我們的故事也就從黃帝時代開始講起:

    神農氏[即炎帝部族]是最早的一支學會墾荒、種植的氏族,力量發展也最快,隨着不斷的墾荒、繁衍,很快就與西邊軒轅氏和東邊的九黎氏族發生了在土地、水源上的糾紛。

    軒轅氏[,即黃帝氏族,正史稱其為「少典族」]是當時手工業較為發達的一支部族,從名稱上也能窺探一二[軒、轅都是馬車上零件的名稱,可想而知軒轅氏是一個手工製造較為發達的氏族],自從黃帝成為軒轅氏族的首領後,黃帝的正妃嫘祖發明了養蠶和繅絲、倉頡創造了上古時期的象形文字等,可以說整個氏族在這一時期經濟、科技、軍事實力都得到了較為突出的發展,也逐漸形成了與炎帝氏族相匹敵的力量。

    上古時期的第一次大戰就發生在他們之間,最後黃帝獲勝,降服了炎帝氏族,做到了對中原地區各個部族的統御。

    緊接着,東方的九黎氏族迅速崛起。他們的崛起,源於銅礦的大量發現和銅的冶煉技術提升,由於九黎氏族境內的銅礦便於冶煉[銅礦離地表較淺,且銅的含量和純度較高],於是在蚩尤成為九黎氏族首領的時候,九黎氏族率先進入青銅時代[九黎氏族當時使用的銅其實並不是青銅,只是時間劃歸到「青銅時代」而已],戰力曾一度達到鼎盛。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銅頭鐵額的兄弟,本質上就是對蚩尤軍隊大量裝備金屬制頭盔的一種誇張描述。

    因為戰力提升迅速,蚩尤曾多次侵佔掠奪中原各個氏族,直到黃帝聯合已經降服的炎帝氏族,歷經涿鹿一戰,才一起最終斬殺了蚩尤,打敗了九黎氏族。

    黃帝之後,顓頊成為了少典族[即黃帝氏族,是中華民族的起源氏族]的首領,這時,已經降服的炎帝氏族中分化出了一支名為「共工氏」的氏族,首領稱為康回,發動了叛亂,大戰綿延上千里,從今天的陝西打到了山西,最後顓頊率少典族大軍剿滅了康回大軍,流放了共工氏族[讓其從今山西遷至今湖南一帶]。康回在魚死網破之際,掘開了上古黃河的河堤,導致洪水泛濫,遂有了共工怒撞不周山的傳說。戰後,共工氏被流放至南方,遠離中原。

    再後來,帝嚳成為了少典族的首領,此時北方的犬戎也漸漸開始崛起,與中原交戰頻繁。同時,被流放的共工氏族也着手進行了第二次叛亂,帝嚳率領少典族拼盡全力終於「北卻犬戎、南殲共工」。雖然少典族最終取得了全勝,但整個部族也因此而元氣大傷。看到這勝利得來的如此艱難,勝負雙方也都是兩敗俱傷,作為戰勝者的帝嚳覺察到,在面對周圍各氏族「紛至沓來」的進攻時,那個曾經戰力卓著的少典族也漸漸變得力不從心了。從那時起,少典族的帝王們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僅僅依靠強大力量,是絕不可能真正統御四方的,

    帝嚳死後,帝堯在少典族最為虛弱的時刻力挽狂瀾,先後兩次大敗犬戎,終於肅清了少典族最後的威脅。但在戰勝之後,帝堯也明白了,除了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少典族還需要新的「力量」去進一步統御各氏族,去進一步發展壯大。

    少典族,這個中華民族的根脈,崛起於力量的強大,卻隨着氏族的發展壯大,逐漸意識到了單純依靠力量的單薄和無力。而這個新的「力量」究竟是什麼?此時,在少典族迷茫的時刻里,又一位睿智的首領再一次挺身而出,幫助少典族尋找到了這種新的「力量」,他就是帝堯。

    二、博愛

    在帝堯之前,少典族的帝王全都是清一色的能征善戰,但直到帝堯的出現,才逐漸改變了這一情勢,他依靠極為卓越的戰略頭腦、極高的個人道德水平,加之對少典族的分支氏族的關愛與博愛,一點點地獲得了眾多氏族[主要為帝堯的幾位兄弟:契、棄所在封地的氏族]的支持,也成為了第一個依靠其他氏族的支持,榮登少典族首領之位的帝王。


    帝堯之前,少典族是帝摯在位,但由於生活奢靡、不重生產,並對其兄弟氏族戒備過重,漸漸地被其他分支氏族所厭惡。面對這樣一位道德品行如此不堪的首領,堯和其他分支氏族首領聯手推翻了帝摯的無道統治,並登上帝位。其後,在聯手北灃,兩次擊敗犬戎的巨大戰略優勢面前,帝堯進一步強化了中央核心的權威,加強了對少典族其他分支氏族的統御,這也逐漸形成了上古時期中華文明邦聯制[此處並不包含聯邦制,中國自商代以後才形成了聯邦制的政體]的文化源頭。

    帝堯的確是一個睿智的領袖,他漸漸發現了統御各氏族不能僅僅依靠力量,而是要通過「博愛」去化解氏族之間的仇恨和宿怨。歷經七十餘年的治理,帝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內,他盡全力去關懷愛護其他氏族,並通過遷移人口、民族通婚的辦法,逐漸團結融合了東夷各族[九黎氏族被打敗後,分化出諸多氏族,統稱為東夷各族,這也是小說主人公的故事起點]、南方的百越和三苗氏族;對外,他多次率領中原各氏族向北抵禦犬戎,即融合了大部分犬戎、北灃族人,又一步步地把剩餘的犬戎部族趕至中原以西的地域,形成了以後的戎狄氏族[最後在周幽王時期攻滅了西周,毀滅了鎬京,迫使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

    帝堯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也表現出和少典族前任首領極為不同的態度。之前的首領選擇接班人,基本上是父傳子、叔傳侄,而且考慮的也是繼承人的征戰的能力。但直到帝堯,竟打破了血緣傳承的桎梏,按照極高的道德標準選拔接班人[帝舜的征戰能力和殺伐決斷也並不差,但為世人稱道的依舊是他極高的個人道德],最後將首領之位傳於一個毫不相干的舜[舜其實也是黃帝之後,但離少典族正統血脈太遠],開了堯舜禪讓的千古佳話。

    其實,帝堯之所以能傳位給帝舜,就是因為在一個「生父、繼母、胞弟都合起來為難,甚至合謀殺害自己」的艱難環境中,舜竟通過「博愛」的力量,化解包容了一切矛盾,維護了家庭的和睦。舜的處境,其實就是那個時期少典族的處境。從舜的身上,堯看到了一種能夠化解天下矛盾的才能和辦法,遂傳位於舜。

    舜即位後,確實不負眾望,在處理鯀治水失敗和任命大禹治水的過程中,舜作為少典族的首領,藉助治水的契機,做到了讓各個氏族如兄弟般和睦團結。之後,舜也發現了禹身上那種博愛的力量,於是也禪讓於大禹,絲毫沒有眷戀權力,形成了堯舜禹三代禪讓的美談。[其實中華文明五千年,能夠禪讓傳位的也就他們三人,從禹的兒子啟殺掉皋陶的兒子伯益開始,中華民族就開啟了四千多年的「家天下」傳承]

    同時,也因為帝堯「博愛」的政策,開啟了民族包容、融合的先河,以後的每一位首領,乃至夏商周數千年,中華文明的大包容、大融合始終沒有斷絕,不得不說是帝堯的一大貢獻。除了「力量」,少典族終於漸漸地尋找了第二個民族「精神內核」的組成,那就是「博愛」。

    三、天下

    黃帝以前,我們的先祖在生產實踐中發現了築堤拒洪水的辦法,於是各個氏族都開始築堤拒洪,生產力在一定時間內也得以提高。但實際上來看,築堤本身只是讓阻礙洪水對某一區域的陸地進行破壞,而並不會減少洪水的總量;甚至大量的築堤,還會造成洪水疏浚過程的淤積和堵塞,從整個全局視角來看,築堤不僅不會減少整個神州大地的洪水總量,反而使得洪水越來越難以疏浚,堰塞淤積的洪水越來越多。

    可以說,正是因為各個氏族的「目光短淺」和對「天下」這種大局觀的無視,終於導致了大面積、成體系的洪水肆虐。

    帝堯時期,任用鯀治水,沿襲的還是老的生產實踐,依然是築堤拒洪。但當時的洪水,已經遍及神州,僅僅依靠築堤這種改變洪水局部分佈的辦法已經無法有效地治水了。所以,帝堯任命鯀第一次治理洪水共歷時九年,最後還是失敗了。帝堯的第一次治水,雖然結果失敗了,但在治水的過程中,所有的氏族面對共同的威脅時,終於看到了那種「局限」眼光所帶來的災難,漸漸地放下了氏族間的隔閡,形成了巨大而團結的民族統一合力,對舜的第二次治水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帝舜時期,任用禹治水,禹因為親眼見證了父親失敗,所以沒有盲目地借鑑老的經驗,他遊歷神州各地,考察山川地理,也終於發現了洪水泛濫的「全局性」問題,第一次提出了「疏浚泄洪」的思路。與築堤相比較,這種治水的辦法,無論是難度系數,還是投入的工程量,在上古時期都是一個可怕的天文數字。因為巨大的工程需要嚴密而周全的組織結構,所以上古時期也恰恰是因為治水的需要,形成了一整套行政架構班子,為架構夏商周三朝的基本政治格局也奠定了基礎。同時,神州大地上的各氏族大融合也真正地結出了第一枚「碩果」——形成了華夏民族相互認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這對解釋中國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那種巨大的統一趨勢和民族向心力至關重要。

    這是我們的先祖第一次打破氏族的局限,站在了整個地域的高度來審視困難,可以說正是在治水中,締造了中華民族的「天下」眼光。環顧今天的歐洲,各個小國的單獨力量雖然不弱,但總是難以同心協力,最後造成了歐洲的分崩離析,直到今天,歐盟都難以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但再看看東方中華文明的巨大向心力,我們就不難理解這種樸素的「天下」眼光對我們的重要性了。記得當年的電影《英雄》,最後「殘劍」勸「無名」不要刺秦,在沙漠中寫下的,還是「天下」二字。正因為這種「天下」眼光,曾一度讓中華民族興盛一時,但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也曾一度丟棄過這種優秀的「精神內核」。

    四、堅韌

    堅韌,可以說是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血脈中的一種「精神內核」。大洪水,在東西方各個歷史神話傳說中都多多少少有所體現,我們完全可以大膽地懷疑,這是遙遠的先祖們在歷史長河中真真切切所面對的巨大威脅。但與西方大洪水期間建造諾亞方舟,讓少數人與動物逃離不同,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治水中表現的更加積極、更加努力、更加團結、更加不懼怕自然,也正是在巨大的洪水面前,少典族聯合其餘各個氏族在生死的邊緣堅韌地久久矗立了十三年[大禹治水,前前後後共歷時十三年。],終於成功疏浚了九州,戰勝了洪水,煥發出了民族巨大的生機與活力。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在苦難成長,在苦難中成熟,在苦難中崛起的民族,這個民族,發跡於神州這個山地佔據三分之二面積的地域,並且洪水多發、災難頻頻,但在面對這一系列災難危機的時候,它總是能以無比堅韌地意志去抵禦威脅,並且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勇士。

    在大洪水時期,在全民族第一次面臨這種「滅頂之災」的時刻,中華民族並沒有選擇退縮,而是用這種巨大的民族堅韌,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治水的巨大工程中去。在距離今天四千多年的時間,那場治水所犧牲的人口,耗費的資源已經無法重現了,但今天的我們如果細細思考,卻不難想像出我們先祖完成這樣「浩大」工程的不易和艱辛!至此,中華民族便將「堅韌」這種精神,深深植根於民族的血脈之中,形成了完整的「精神內核」。

    在四千年後的近現代,從鴉片戰爭到日本全面侵華,在中國面對那種「千古未有之變局」的時候,這種民族巨大的「堅韌」又一次地在「大廈將傾」之際「力挽狂瀾」,成功地讓我們戰勝了困難,重新走向民族復興的今天。

    五、結語

    回顧上古時期神州大地上各氏族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中華民族的祖先正是在那個年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內核」。

    在崛起之初,在那個百強爭霸的時代,我們的先祖黃帝依靠少典族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征服了周圍的氏族,那個時候,我們相信只有擁有足夠強大的力量才能壯大崛起。但在崛起後的那些日子裏,隨着周圍氏族不斷的反抗和依次崛起,我們的祖先也逐漸意識到僅僅依靠力量已經不足以統御各族[世界霸權中的英國。美國也無不面對着相似的問題,但他們的解決辦法比起中國五千年前的智慧而言,還是顯得太過稚嫩,所謂的「普世價值」「民主輸出」,從今天來看,已經是一個失敗的嘗試。],於是便形成了融合包容的理念,用博愛和關懷去化解氏族之間的矛盾,讓每一個氏族都能相親和諧。在面對洪水戲謔的情形,我們的祖先通過一次次的治水失敗,逐漸擁有了更為寬廣的視野和更加全面的格局,也通過這種「天下」的理念,逐漸形成了神州大地上的氏族共同體——中華民族的源頭。最後,在所有氏族共同面對巨大洪水的考驗時,我們的先祖並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在巨大災難的面前,爆發出了極其堅韌地民族意志力,在那個生產力如此低下的年代,硬是用石器、粗糙的銅器,舉天下之力,疏浚九州、平復百川!完成了在今天都無比浩大的工程。

    治水的勝利和那些在治水中逝去的萬千族人,用自己的血液將民族的「精神內核」灑在了這片神州沃土之上,讓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一代代後人,永遠在血脈中植根起「力量、博愛、天下與堅韌」,這些民族的「精神內核」,在往後數千年的歲月里,一次又一次地在全民族的生死危亡之際力挽狂瀾,讓這支在歷史長河中流淌的中華文明,成為了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文明。

    所以,當我們這些中華民族的後輩如今苦苦追尋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際,我想,我們更應該時刻銘記,那些根植於我們民族血脈中的那些「精神內核」……

    二〇一七年三月十二日

    寫於青島家中

    (本章完)



第2章 序——淺談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語言選擇